五四运动百科大全
五四运动,是 1919 年 5 月 4 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,广大群众、市民、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,通过、、、暴力对抗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,是中国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。
一、历史背景
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,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。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,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。中国的封建统治也日益腐朽,社会矛盾日益激化。辛亥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,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,中国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
1917 年俄国十月的胜利,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。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,并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。1919 年,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,引发了中国的强烈不满,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。
二、主要过程
1919 年 5 月 4 日,北京的十几所学校的学生 3000 余人齐集天安门前,发表宣言,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,并举行。学生们高呼“外争,内惩国贼”“废除二十一条”“还我青岛”“诛贼曹汝霖、章宗祥、陆宗舆”等口号,要求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,取消“二十一条”,收回青岛等。
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响应。北京的工商业者举行罢市,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。上海、广州、南京等城市的工人也举行,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。五四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,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。
在五四运动的压力下,北洋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,并罢免了曹汝霖、章宗祥、陆宗舆的职务。1919 年 6 月 28 日,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。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。
三、重要意义
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,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。五四运动中,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,工人开始登上舞台,成为运动的主力。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,为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。五四运动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,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
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精神、民主精神、科学精神和进步精神,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。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。
四、后续影响
五四运动后,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展,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。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,创办马克思主义刊物,为中国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。
1921 年,中国成立,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。在中国的下,中国经过长期的斗争,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,建立了中华共和国,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。
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,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心中。它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为实现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。